英語教師出身的馬云在 9 月 10 日教師節以及自己生日當天宣布了自己的退休計劃,他給自己和阿里留了一些緩沖的時間,明年今日將會交棒張勇,2020 年股東大會前繼續待在董事會中。
這是阿里巴巴成立的第 19 年,阿里仍然算是比較年輕的科技公司,而今年 54 歲的馬云也不算年邁,特別是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54 歲退休的寥寥無幾。而且在阿里發展的每一個重大節點,馬云都沒有缺席,因此馬云的退休對于阿里而言,影響深遠。
對于退休,馬云準備好了,但阿里準備好了嗎?
公司交接班正在成為中國大批民營企業所面臨的重大難題,柳傳志、張朝陽再到黃章等人之前的復出都顯示出,交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想著 45 歲的時候退休,沒有想到到了 45 歲還是停不下來。”這并不是馬云第一次提出退休,事實上,他多年前便曾向外界透露過,希望能夠在 45 歲退休。當時的阿里巴巴規模初成,不過隨后便接連遇到了衛哲事件、假貨風波、支付寶事件以及淘寶商城“十月圍城”等,一系列的阿里難題讓馬云不得不一一應對,他也坦言,這些事件讓他身心俱疲。
2012 年,阿里巴巴全公司上下都在閱讀凱文·凱利的《失控》,該書對于中國互聯網圈影響巨大,騰訊馬化騰對此書也頗為推崇,騰訊的架構大調整據說受到了該書的一些影響。而阿里方面同樣如此,2013 年在原有七大事業群基礎上再度分拆,整個阿里被分成了 25 個事業部,由不同的事業部總裁負責管理。
看似被碎片化的業務架構,卻是馬云有意的一場分權,自此,阿里形成了三層權力體系:戰略決策委員會(由董事局負責)、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由 CEO 負責)以及事業部。這樣所帶來的就是,讓各條業務線更加清晰,有利于各個業務板塊的生長,馬云也能夠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脫身,同時也留給了更多人上升的空間。
阿里內部也建立了多種培養制度,比如接班人培訓計劃以及合伙人制度,阿里巴巴在 2018 年最新公告的年報中,還提到了到 2019 年要完成對 VIE 架構進行調整完善,調整的核心內容為減少馬云和謝世煌的個人控制力,改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和高管們集體控制,目的是為規避“關鍵人風險”。其實,馬云近年來已經從事務性工作中脫出,更多的專注于阿里戰略方面的把控。
這些都可以看出,馬云的退休并非心血來潮,阿里離開了馬云也仍然會正常運轉,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有人能夠替代馬云。可以看到,在馬云把控公司方向的幾年時間里面,阿里的業務呈幾何式增長,同時也完成了私有化以及在美股的整體上市。再到后來“新零售”概念的拋出,改變與推動了之前電商領域的發展方向。
“他具有超級計算機般的邏輯和思考能力,堅信使命愿景,勇于擔當,全情投入,敢于站在未來創新設計新型商業模式和業態。”馬云在退休信里面這樣評價即將接棒的張勇。這位創造出了“雙十一”的阿里第三任 CEO,其能力已經在過去幾年里面得到了業績上的證明。但有如喬布斯與庫克,創始人對于公司的作用,很難替代。
職業經理人能夠用商業的理論與邏輯來解決公司面臨的商業難題,但創始人在公司長遠未來上的構想以及企業變革中的快速推動,會顯示出更大的優勢。同時,科技公司會比傳統公司更容易面臨技術變革以及市場變化,需要公司持續的創新力來推動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張勇在明年接棒后,會面臨更大的考驗以及外界輿論壓力。
近年來,馬云感受到了極大的輿論壓力,最杰出企業家的光環讓他變得更加謹慎。“我不是那個人,那個人是你們想象中的人。他第一沒你們想象的那么好,也沒你們想象的那么壞,你們已經把他想象成那個樣子,反正我是不愿意當那個人。”對于馬云來說,卸下重擔也許會讓他如釋重負,但外界對于阿里的未來,從近日的股價波動可以看出,頗為復雜。有媒體將馬云的退休時間點與當前的經濟環境以及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聯系起來,這種解讀也從側面反映出馬云所面對的壓力。
在《失控》一書中,凱文·凱利這樣寫道:“在我辦公室的窗下,蜂箱靜靜地任由忙碌的蜜蜂進進出出。夏日的午后,陽光透過樹影映襯著蜂箱。陽光照射下的蜜蜂如弧形的曳光彈,發出嗡嗡的聲音,鉆進那黑暗的小洞口。”
在他的蜂巢思維中,未來的公司形態會不斷地演化,去中心化,分布式,強化合作,適應變化,直到徹底地被網絡化。終極公司的形式將會變得與生物體相同,無縫地集成到生態圈中,成為其中的一個環節。
阿里試圖變成一座蜂巢,而蜂王卻不再是馬云。
來自: 時代周報